新华网北京 4 月 13 日电(高欣)2025 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盛大启幕,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中,中国馆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不仅是展示中国文化与科技魅力的窗口,更是连接世界、促进交流合作的桥梁。
建筑之美:竹韵书简绘就东方华章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于 2025 年 4 月 13 日至 10 月 13 日举办,其中中国馆占地 3500 平方米,是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建筑设计以 " 中华书简 " 为灵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提出概念方案,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将竹简这个古老的信息传递工具,与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诉说中华千年历史,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诠释了 "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 " 的参展主题。
关于中国馆建造背后的故事, 新华网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中国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总设计师崔愷。关于 " 书简 " 的灵感,他说道:" 我之前在敦煌设计了一个遗址博物馆,我了解到在那时就有大量书简从长安城传播到西域边关,书简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片片竹简串接成卷,便于携带和保存,阅读时渐次展开,简顺绳软,自成曲面。中国馆此次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书简的打开模式,给人们呈现出一种徐徐展开的感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记忆,"。关于书简的文化意义,他表示:" 书简上有很多古老的篆字,相信有不少日本老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书法,他们喜欢阅读和研究这些汉字,汉字是一种代表中国的特定的表达符号,是文化沟通交流重要的方式。"
中国馆位于大阪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位置,南侧面向主要道路,西侧靠近中央景观区——静谧森林,用地呈狭长状。崔愷院士利用渐次打开的竹简,将观众带入一个空间廻转,层层递进,步移景异的园林式展线,引人入胜,体现了含蓄的东方美学。各个主题展览依次展开,空间高低、明暗变化丰富,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竹简曲墙之外有细长的格栅帷幕,如同竹帘,帘内有竹林小径,帘外有林木婆娑,东方园林的意境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让参观者也享受到丰富的空间体验。
" 在展馆外侧有一个狭长的空间,是设计的一个亮点,我们打造了一处竹林小径,在外檐细细的格栅柱的掩映下,呈现出东方园林意境,我想这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会让参观者增加空间的体验性,这是功能与意境的巧妙结合。" 崔愷说道。
步入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馆前以篆书石鼓文撰写的醒目 " 中国 " 标识,古朴庄重,尽显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双曲面屋顶造型精巧,如灵动的书卷轻轻卷起,外立面竹简肌理温润华美," 中华书简 " 上,以金、篆、隶、行、楷 5 种字体镌刻着 119 句汉字诗词名篇,涵盖《诗经》《楚辞》、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从《诗经》中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的纯真质朴,到《楚辞》里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的浪漫与坚毅,这些诗词跨越时空,如同一座文化宝库,让每一位观者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馆内,自然采光的开放式序厅明亮而温暖,光线透过精心设计的采光结构,柔和地洒在各个角落,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光庭与无柱展厅错落相嵌,空间布局流畅而富有变化,仿佛带领参观者走进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内部设计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巧妙营造出 " 移步换景 " 的中国园林意境。每一处转折、每一个视角,都能发现新的景致,或是光影与展品的巧妙组合,或是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碰撞交融,让人在参观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东方山水画卷之中。
中国馆效果图
理念之光: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未来
在全球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馆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全过程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
在日前举行的 2025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国展局和世博会事务办公室)部长邬胜荣在介绍中国馆建筑的主要设计理念和亮点时表示,中国馆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建筑主体以竹材与钢结构结合,墙体选用国内新型低碳固碳竹质产品,主体钢结构、竹简板内外墙、屋面阳光板等装配式、轻量化材料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同时,积极推行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这些举措不仅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还阐释了绿色生态环保的中国理念。" 邬胜荣说。
建筑主体采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的创新方式。竹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是一种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 竹在日本种植量不大,所以没有将竹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标准,也没有竹材结构的规范。所以我们不得不放弃使用竹结构的设想,退而求其次,还是使用钢结构,将胶合竹板材作为界面材料。虽然它不是结构性材料,但仍然是建筑的主材,能够展现竹简的真实性。" 崔愷说:" 近几年我一直倡导绿色建筑新美学,但与欧洲的强调建筑的密闭性和界面的保温高性能以达到降低能耗的思路不同,我们提倡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具有自然通风采光的室内或半室内环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不仅可以节能,更能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和西方国家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竹材使用上也是这样。欧美国家所处纬度高,木材是他们的主要资源。而我国以及大部分南方国家有许多竹资源,所以推广使用现代竹材,也成为我们自己使用有机固碳材料的技术策略。我们应该展现自己的绿色建筑的解决方案,大阪世博会是一个好机会。"
展陈之魅:穿越时空的多元体验
中国馆以 "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 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 " 为主题,通过 " 天人合一 "" 绿水青山 "" 生生不息 " 三大篇章,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穿越时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展览。
在 " 天人合一 " 展区,以 " 二十四节气 " 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天人合一》成为焦点。这件由被誉为 " 永远的敦煌少女 " 的常沙娜创作的作品,将她毕生对敦煌壁画、图案纹样的研究成果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完美融合。通过先进的动画技术,敦煌宝相花、莲花、龙凤等极具代表性的元素随着节气更迭的自然韵律灵动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在这里,古老的敦煌艺术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绚丽火花,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领略到 " 天人合一 " 这一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魅力。
" 绿水青山 " 展区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向世界讲述着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中国故事。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厦门筼筜湖从曾经的污染湖泊到如今的生态宜居之地的华丽转身,感受湖南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带来的盎然生机,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生生不息 " 展区充满了科技元素,展现了中国以创新引领发展的不懈努力。" 神舟十九号 "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天宫空间站通过视频送来祝福,让人们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蛟龙号 " 体验舱中 " 载人深潜英雄 " 唐嘉陵下潜拍摄到的珍贵影像清晰可见,带领观众领略深海的神秘与魅力;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解锁城市未来之钥,展示了科技如何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绿色;AI 大模型邀请中国文化中最受欢迎的神话人物用多语种品古论今、写诗作画,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奇妙之处。
" 中国馆是建筑领域新质生产力应用的一次集中体现。" 邬胜荣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馆应用了我国多项走在世界前列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并创新数字化智慧管理模式,专项研发了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采用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进行项目管理,既有力提升了中国馆项目建设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也全面展现了中国制造的 " 智慧 " 与实力。
中国馆效果图
交流之力: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
大阪世博会期间,中国馆不仅是一个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更是一个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馆内将举办非遗展演、文旅推介、学术交流和经贸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非遗展演中,传统的中国戏曲、杂技、剪纸、刺绣等技艺将一一呈现,让世界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文旅推介活动将向全球游客展示中国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更多人走进中国,感受中国之美;学术交流活动将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全球性议题,促进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经贸论坛将为中外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推动双方在绿色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中国与世界的拥抱。在这里,你将领略到东方智慧的深邃魅力,感受到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见证中国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有话要说...